close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

(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作者: 馬克.貝考夫(Marc Bekoff)/編著
譯者: 錢永祥,彭淮棟,陳真,李鑑慧
校訂:葉力森,蔣家語,釋悟泓
出版社:桂冠
出版日期:2002 年 11 月 01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ISBN:9577304109
 
 
【延伸閱讀(一):推薦序 / 珍古德】

轉載自動物社會研究會網頁
原文網址
http://www.east.org.tw/01/3-20-2.htm#4


能夠為這樣一本獨特、有趣且具啟發性的書寫序,是我的榮幸。以前
有人做過這樣的努力,把人類自己如何利用或濫用動物的相關資訊,
給完整地集結在一本書裡,並且同時收錄關心動物福利或動物權的人
都該知道的各種複雜議題及各方因應之道。因為人也是一種動物,因
此,這本書說不定也可以擴充到包括人類對自己同類的各種可怕剝削
和虐待的問題上;因此,理論上,本書似乎可以闢出獨立的一個章節
專門講「人權」。不過,這倒非本書編輯的意圖。這本書要談的是和
我們共享這個地球的各種奇妙的「非人類生物」(non-human beings
)之基本尊嚴,以及我們對牠們所應負的責任。我所謂的「生物」,
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動物」,在這裡,我也就直接這麼稱呼。

當然,我們比過去更能體認到我們跟其他動物大同小異的事實,然而
,這項事實,卻似乎不是許多人所願意相信或所能相信。過去,我有
幸能夠花了三十五年,來認識我們最親近的親戚--黑猩猩,並且向
牠們學習。透過對黑猩猩如此仔細的了解,也前所未有地瓦解了過去
那條誤以為存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清楚而精確的界線。這條界線,
現在變得模糊了。只要我們願意承認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個性,並不
是只有人類才會從事理性思考或解決簡單問題,最重要的,並不是只
有人類才會有喜樂悲傷和恐懼失望等等情緒以及種種身心痛苦,只要
我們願意承認這些,那麼,我們就不只得對黑猩猩培養一種新的尊重
,同時也必須尊重其它許多奇妙的動物。(其實我是從我十歲前養的
那隻叫鐵鏽(Rusty)的狗身上,第一次領悟到這個道理,第一次發
現動物種種令人驚嘆的能力。)

動物跟我們唯一不一樣的是,牠們無法像我們那樣用複雜的語言文字
來溝通。我相信,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使我們對其他動物擁有某種責
任。(也許有人提到過,在英文版的舊約聖經「詩篇八」中,「管理
」(dominion)這個字眼很常用,但它多少有點脫離原意。「管理
」一詞,其實並沒有很恰當地呈現出原來希伯來文的精神;原文實際
上是「和善管理」的意思,就好像一個睿智的國王以尊敬和溫和之心
善待他的百姓那樣。不管選用哪一個英文字來翻譯,它的本意就是在
強調這樣的一種尊重且善待世界萬物的溫和態度,它同時也含有一種
「負責任」的精神。「和善管理」和「管理」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當
然在解釋聖經的意義上,就會大大有所不同。) 

我很幸運,竟然能夠有這麼多年的時間,在野外自然環境中,觀察黑
猩猩和其它動物。我也因此對牠們的真實天性,有了一些相當獨特的
了解。也正因為這個理由,我相信,盡量與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心得,
以便有益於這些動物本身,也將是我的一項特別責任。黑猩猩給了我
許多收穫;而我也總是無法忘懷那些被囚禁的黑猩猩,不管是為了娛
樂人類或以科學研究之名而被囚禁。就如同我在其它地方所寫的:「
我至少能夠為那數以百計現在正弓著背、坐在金屬打造的監獄裡、悲
慘而無助地用一種絕望的眼神望向牢外的黑猩猩發言,因為牠們無法
為自己講話。」

這也是為什麼我很高興這本百科全書如今已集結成冊,因為它正是要
為動物發言,而且是為所有動物。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它向世
人發出一個簡單的訊息,一個務必被仔細聆聽的請求,那就是:「給
那些有感知能力的動物應得的尊重。」這樣的一個簡單的訊息,透過
各種不同學科的聲音發出來,包括生物學、動物行為學(ethology)
、生態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學、法學、人種學
、史學、政治學、神學、獸醫學和公共行政等。如此一種多學科觀點
的同時呈現,也意味著編輯企圖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一個中心主題,
那就是「動物的痛苦」。本書對於當代社會中動物痛苦的程度,以及
關心動物福利或動物權人士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都提供了豐富而令人
讚嘆的整體說明。同樣重要的是,這些文章,都以一種很直接的方式
寫成,不但訴諸科學界,也企圖訴諸一般社會大眾。一旦這本百科全
書擺上學校或各大學圖書館的書架,許多年輕人以及他們的老師,都
將有機會接觸這些珍貴的資料。

這本百科全書的出現,也使得讀者有機會深入了解許多複雜的議題。
而且,不同作者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讀者也就有機會以一種
理性思考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論點。當你和別人討論到一些極具爭議性
的問題時,你也就知道該怎麼跟意見相左者進行辯論。這點是很重要
的。一個對動物受苦越有憐憫之心的人,也越應該去深入了解這些問
題背後的種種觀點。不管說起來會多麼令人不快,當我們面對任何一
個問題時,有一件事我還是必須說清楚,那就是獨斷獨行,也就是來
自道德上或知識上的一種自以為是的驕傲態度;不願聽跟自己的意見
不一樣的聲音。這樣的一種態度,對誰都沒有好處,也不會帶來任何
進步。「非友即敵」的態度,只會使得一切溝通停擺。事實上,大部
份動物議題都相當複雜,而不是好壞黑白二分。在我們還不完全了解
事情的整個來龍去脈之前,最好還是不要急著發言,更不用說對任何
人發動攻擊了。

舉個例來說,最近我到南韓進行一項半官方的訪問,邀請我的主辦單
位召開了一個記者會,會中大家講到「殘酷」這個話題。我說我想談
談韓國人吃狗肉的習慣,幫我翻譯的人聽了,臉色立即一陣發白,她
很顯然是覺得這是一個敏感話題,可能會使我的聽眾受窘!我就解釋
說,在我生長的國家(英國),人們一般都是吃豬牛雞等等,但是,
豬至少也跟狗一樣聰明,因此,豬應該是一種很棒的寵物才對!可是
,牠們卻總是被飼養在極為可怕的環境裡,因此我說,如果我們非吃
動物不可(我自己是不吃),那麼,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牠生前該怎
麼飼養才適當。這時候,有個記者跟我保證說,他們所吃的狗,本來
就是繁殖來做為食物。於是,大家就跟著討論起豬或狗的飼養方式好
壞究竟有沒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其它種種相關問題。我要說的是,
一個本來不能談的禁忌話題,此時卻能在公眾之間引起討論,而且,
對許多人來講,這樣的討論,也使他們學會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動
物。

對關心動物的人來說,那最難做到的努力,也許就是妥協。可是,我
們經常必須透過妥協才能取得真實的進展,雖然這個進展往往緩慢得
令人有點氣餒。當然,在一些狀況下,加諸動物身上的痛苦實在過於
殘忍,以致於根本不可能有所謂妥協可言。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
儘可能試著去了解這樣的狀況,當然再重要也不過了,而這本百科全
書也提供了動物保護人士這類相關訊息,讓我們明白這些問題是如何
成功地獲得解決。

本書的文章當然都必須很簡短,只能儘量對一些往往牽涉複雜的議題
做個簡單扼要的說明。但是,每一篇文章,透過詳細彙整的文獻參考
資料以及各重要組織之相關資訊,都足以引導讀者在特定議題上做更
深入的研究。在我看來,這些參考資料,對所有關心動物議題的人來
說,就像一個知識的寶庫。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曾經這麼說:「我們需要一種包括
動物在內的無邊界的道德。」而我們目前對動物的道德關注,實在太
過於微不足道,而且,還相當令人困惑。對我來講,任何形式的「殘
酷」,不管是對人或對任何有感知能力的其他動物,都是人類所能犯
下的最大惡行。與「殘酷」的對抗,其實也就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
必須和潛藏在自身的殘酷劣根性做一番爭戰。凡是跟我一樣投入這個
特殊戰鬥的人,這本書對他們來說,將顯得無比珍貴。許多我們視為
殘酷的行為,其實並非蓄意為之,往往只是出於「無知」。而我們必
須克服的,也正是「無知」。每一次,當我們的憐憫戰勝了殘酷,我
們就往這個無邊界、尊重所有生命的道德向前更邁進一步。我相信,
我們終將會站在人類演化新紀元的一個分水嶺上,實現人類那最獨特
的天性--慈悲。

By Jane Goodall(珍古德),陳真譯



【延伸閱讀(二):動物議題的公共語言與價值 / 釋悟泓】

轉載自動物社會研究會網頁
原文網址
http://www.east.org.tw/10/2-2.htm

找個人和你一起閱讀這本《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不管他的年
齡、性別或職稱…,然後彼此展開聆聽、討論與對話的學習!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動物倫理」的提倡,可以說是一個意
識形態的戰爭。從17世紀英國開始有人關心役用馬匹被殘忍對待的狀
況起,到18世紀歷史上第一個動物保護組織-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RSPCA)成立,繼而在1822年,英國國會通過人類史上第一個保
護動物法案--「馬丁法案」,這場戰爭已經歷近三個世紀。

起初,「馬丁法案」的基本精神在於防止對役用動物(主要是馬匹)
的「不當對待和虐待」。此後,這個宗旨成了整個動物福利運動發展
的基本標竿,關心的對象也擴及實驗動物(活體解剖),野生動物、
流浪動物、甚至表演動物(Performance Animal),一直到近年來
發展成為政治議題的「反對獵狐運動」,以及與全球化議題相扣連的
農場動物福利與「集約飼養」問題。種種對動物的「不當對待和虐待
」,對待動物和人類應有「平等考量」…的論述依據,與人類文明進
程裡,反省是否可以剝削、虐待黑人,婦女,兒童等相對弱勢族群的
倫理思考,基本上有邏輯的一致性。
 
就耕耘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台灣在絕大多數議題上,當然是遠遠落在
歐洲「動物福利先進國家」之後。然而,更令人感到焦慮的則是近幾
年媒體和「相關人士」關於動物議題的集體「意識」,一直處在一種
模糊、是似而非的狀態。
  
以動物園議題為例,多數媒體的報導,幾乎毫無「反省能力」,以致
一面倒「臣服」於動物園「刺激消費」的商業炒作模式,將「交換或
購買」而來的珍稀物種,加以明星化或產品化「配合演出」。少有媒
體去追蹤注意動物交換與運輸,動物展示與動物福利的倫理爭議,不
具展示價值動物的「對待」與處理…等問題。

公共論述的似是而非或是貧乏,也表現在政府的政策與施政作為上。
台灣有了「動物保護法」後,前後不知花了多少公帑,蓋出許多「人
與動物可以不必接觸」的「豬舍式」收容所--以養豬的邏輯來看待
「貓狗」的收容。

反觀西方社會,2002年5月,德國國會表決通過「基本法第二十a條
」修訂條文:「在憲法的層次,國家基於對後代子孫的責任,藉由立
法及按照法律與公理所進行的執法與判決,保護自然生存環境及動物
」。就因「及動物」這三個字,德國成為第一個保護動物入憲的國家
。德國政府將嚴格控制包括動物實驗在內的研究計畫經費,而聯邦憲
法法院將依據此法,對於人類是否「以合乎倫理方式對待動物」的爭
議或衝突進行裁決。

對於德國動物保護運動的此一重大進展,學者胡湘玲歸因於:「如果
不是德國社會有長期的動物福利及動物權運動、堅實的公民社會與公
共參與機制,這種尊重人類以外物種『生命尊嚴』,『真正多元』的
憲法條文,不可能獲得『政治力量』的支持。而也正是因為民間團體
的努力,因為有公民社會和公共參與的機制,所以法律通常扮演的是
多元價值產生衝突時的裁決角色」。

反觀台灣,甚至整個亞洲社會,以動物保護議題為例,法律常被期待
能夠發揮推廣--相對於主流價值的--動物權或動物倫理。但事實
上,法律與政策需要體系中的「人」來執行,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從
政務官到事務官,從主管到承辦,還要民意代表…等,各種人的思想
及價值觀先有所對話與改變。否則個別行動的努力,往往最後都會淪
為「狗吠火車」。也因此,中研院錢永祥老師曾說過:「動物保護是
一套有關公共政策的社會運動、也是一套可能改變社會的訴求。」

透過這本《小百科》,讀者得以了解西方社會歷經幾世紀來,對於「
動物保護」作為「社會運動」,其所累積的關於倫理學、哲學、社會
學、動物學、動物行為學、心理學與法律、生態學、神學、教育與公
共衛生……等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與富含人文精神的科學研究與論
述,是如此的有系統與豐富;同時,更可以了解由「動物」牽引出的
各類複雜議題與觀點。

誠如錢永祥老師所言:「關心動物議題的人,在不同社會體系的發展
中,格外需要積極介入社會的討論。討論的目的,是為了替社會逐漸
建立起一片可供反省動物問題的公共語言與公共價值。」因此,本書
的每一個主題,不僅可以讓關心動物、環境議題的人士,與本地社會
的問題、觀點進行辨證與對話,更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


【延伸閱讀(三):一本深入動物保護複雜議題;綜合不同學科觀點的好書】


轉載自動物社會研究會網頁
原文網址
http://homepage.ntu.edu.tw/~soeko/animal/animal_rights_welfare.htm



台灣關心動物保護、生態環境議題的人有福了。由美國動物行為生態
學家馬克.貝考夫(Marc Bekoff)主持編纂,中文版由動物社會研究
會策劃,中央研究院中山社科所錢永祥、中外文學總編輯黃宗慧等
人耗時二年翻譯完成的《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11月15日正式出版發行。
國際知名保育學者珍古德推薦這本書的內容「獨特、有趣,且具啟發
性」,而「這本書的出現也將使讀者有機會深入動物保護的許多複雜
議題」,是關心動物議題的團體,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學者專家和
學生們,可以隨時翻閱參考,獲得「指引」的參考書。

珍古德在推薦序中說道,「一個對動物受苦越有憐憫之心的人,也越
應該去深入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種種觀點。不管說起來會多麼令人不
快,當我們面對任何一個問題時,獨斷獨行-- 也就是來自道德上或知
識上的一種自以為是的驕傲態度;不願聽跟自己的意見不一樣的聲音
。這樣的一種態度,對誰都沒有好處,也不會帶來任何進步。」

其實,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的名詞背後,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觀念,其
中有些觀念甚至不一定能夠「完全相容」。例如,《動物解放》一書
作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所闡述的「動物解放」理論,在動物
權主張者看來,其實是「動物福利」論,而不是「動物權利」論。而
一般所說的「動物福利」,根據學者的分析就有六種之
多:

(一)壓榨動物者所謂的「動物福利」,也就是使用動物作為商業
            資源或娛樂資源的業者,常會習慣性的保證他們會在乎動物
            。
(二)常識性的動物福利,也就是一般人模糊的關心,想要避免虐
            待動物、甚至對動物仁慈。
(三)人道動物福利,這種看法反對虐待動物,但不否定大部分壓
            榨動物的行業和做法(皮草和狩獵有時候例外,養殖業或實
            驗室裡最嚴重的殘虐暴行也包括在內);它比常識福利觀更
            講原則、更深入、更嚴格。
(四)動物解放論的動物福利觀,由彼得辛格首倡,要求將痛苦減
            到最低,不過可以容忍某些活體解剖。
(五)新福利觀:認為動物福利和動物權其實是一體兩面,「今天
            爭取更大的籠子,明天才能爭取拿掉籠子」。
(六)動物福利∕動物權利觀,在這兩個觀念之間不做區別。 


錢永祥在本書譯序中指出:動物保護是一套有關公共政策的社會運動
、也是一套可能改變社會的訴求。只要翻翻這本《小百科》,就知道
國外的動物保護知識與論述,要比我們豐富許多。不過,這類外來觀
點,必須在日常的討論、爭議、抗爭過程中,與本社會的觀點揉合混
同,才可望逐漸形成本社會的動保語彙和動物論述。在這個意義上,
關心動物議題的人,格外需要積極介入社會的討論。討論的目的,是
為了替這個社會逐漸建立起一片可供反省動物問題的公共語言與公共
價值。

負責中文版策劃的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讀者將可以在這本書裡,看
到包括主張動物權利的湯姆雷根和主張動物解放的彼得辛格等不同哲
學家之間論辯的要旨,也希望這本由生物學、動物行為學(ethology)
、生態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學、法學、人種學
、史學、政治學、神學、獸醫學和公共行政等不同學科觀點同時呈現
的「動保百科」,能促使國人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一個中心主題,那
就是「動物的情感與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g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